為愛音樂的您而設~ ~since 2005~
星期二, 2月 14, 2006
New System 設置完成

序言

就在26日,完成了…

由去年11月開始,歷時3個多月的前端系統更新計劃終於結束。幾經波折的採購計劃,經過多次修改,達成最終方案:

音源:Marantz 8400

擴音:C.E.C HD53R v.8


音源的抉擇

「偷」回來的DENON DCD-815只是過渡性的音源,由一開始就已在計劃之內。原定計劃中,音源本為CD Player Marantz 7300。採購當天小弟找遍整個旺角都沒有她的蹤影,連陳列品也不見,詢問之下得知已不會再返貨了… 整天的唯一收穫就是在某影音中心試聽了Marantz SACD 8400(試播傳統CD),小弟一直相信入門級SACD PlayerCD重播上是比不上同價CD Player的,沒想到竟被她的聲音迷倒了,可惜她的身價超出了當時的預算(7300 $25XX 8400 $49XX,兩倍!),唯有回家去吧。

經過一個多月的思考,擺在眼前有兩個方案:1. $3000以上的CD Player 2. $5000左右的SACD Player。不到兩千的差價,可以享受多一樣東西,在“玩” 的角度何樂不為?看看床邊的SA3000,把心一橫去弄部SACD Player回來!

來到某影音中心,用SACD及傳統CD試聽了三部機:SONY SCD-XB790 $39XXMarantz 8400 $49XXDENON DCD-1500AE $59XX。簡單的說說,DENON的分析力最好,細節表現清晰,能表達龐大的動態,可惜聲音偏硬,不合小弟的要求;SONY的無論分析力、音色都留不住小弟,只有價錢會讓人留意她;最後是Marantz,分析力比SONY高,音色柔美帶點潤澤,沒有被過份強調的細節,完全合乎小弟要求。

沒錯小弟依然相信低階SACD PlayerCD重播上是比不上同價CD Player,只是小弟覺得SACD PlayerCD重播上是可接受的。而且SACD面世多年了,小弟一直想體驗一下SACD的威力。個人認為「以聽傳統CD為主」不是拒絕SACD Player的理由,每項科技面世前人們都賴以舊科技為生,難道沒有擁抱新科技的理由?小弟甘願當一回白老鼠。



選購耳筒擴音機

打從Discman as source時代開始,小弟的Audio-Technica HA20一直擔當系統的重要角色,但不代表她是一部出色的機器,不代表小弟對她十分滿意,也不代表小弟忽略耳擴的重要性。相反小弟一直不滿她的分析力、出力(雖然不是她的錯,她的實力總算對得住她的身價),但無奈小弟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耳擴,她的地位完全是時代造成的。

入手8400後,HA20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。從網上得知Antique Sound LabMG HEAD OTL MKIII可滿足小弟的要求,而且可透過換膽改變音色,於是去了位於鴨記的總代理訂購,店員說兩星期後到貨。在一個多星期後店員來電,說美國那邊正在為一張大訂單趕工,相信短期也不能取貨,唯有拿回訂金…

只好尋找另一個目標。其實早在去年8月時已對HD53R產生興趣,當時以為香港沒有代理,打消了念頭,後來得網友指點,知道香港有CEC代理。現在MG HEAD買不成,適合日系的耳擴實在不多,不要再嫌貴了,直上HD53R吧。於是與代理取得連繫,請他留了一部HD53R ver.826日取貨!

小弟不打算為HA20HD53R ver.8做比較評論,因為這是不對等的競賽,再者HD53R ver.8也未fully run in,倒不如說說新耳擴改善了哪些系統上的地方。首先是推力的提升,HA20推得力不從心的W1000,在HD53R ver.8上有明顯進步,以前的毛邊消失了,高頻過亮的問題也改善了,聲音變得更柔順。在HA20上高頻顯得有些硬的A1000,在HD53R ver.8上也獲得解決。除此之外,分析力的提升讓人體驗到SACD的魅力,數碼味的掃除讓人聲更加圓潤讓人感動,音場更有立體感。總體來說,HD53R ver.8的聲底屬於柔美類型,聲音顆粒細密,分析力不錯,人聲表現得很有感情,是日系用家值得考慮的機器!


總結

整個採購計劃總算完成了,對效果也相當滿意,能在自已心愛的系統重播心愛的音樂,再辛苦也是值得的…在未來一段日子應該也不會有大改動,可能花多點心思在線材方面,大家有沒有好提議?真的人算不如天算,再詳盡的計劃還是敵不過命運…

 
posted by Sam.M Research at 星期二, 2月 14, 2006 | Permalink | 0 comments
星期六, 2月 04, 2006
舊酒舊瓶
大家還記得嗎?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日語流行幾乎佔領了整個本地樂壇。不論男歌手或女歌手,每張唱片至少有兩首的作品是來自東洋的,大部份更成為樂迷耳熟能詳的經典。就以李克勤的LOVE為例,全張專輯有13首歌,其中有6首是來自東洋的作品 (當中出於玉置浩二手筆的竟有4首!) ,足見當年日本作品在本地樂壇所佔的份量。

在欣賞東洋音樂人帶來的動人旋律的同時,不要忘了本地音樂人在填詞上所下的功夫,是他們的努力讓我們能夠欣賞到日本流行音樂。當年的填詞人實在讓筆者敬佩,他們能仔細刻劃感情變化之餘,不忘對情景的描寫,還顧及故事發展,一切一切都隨著音符的躍動而起伏。


心目中有幾個範作,第一首是張學友的《夜了…又破曉》(作曲:久保田利申,填詞:周禮茂,編曲:趙曾熹),第二首是李克勤的《月半小夜曲》(作曲:河合保子,填詞:向雪懷,編曲:杜自持)。尤其喜歡《月半小夜曲》,個人認為是近代流行的典範。向雪懷先生用幽怨的琴聲比喻心情,用寂靜的景色比喻心情,文字隨著旋律進入故事的高潮;用簡潔幽美的文字,用隨手可得的喻體,對心情進行最準確的刻劃…

 
posted by Sam.M Research at 星期六, 2月 04, 2006 | Permalink | 2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