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愛音樂的您而設~ ~since 2005~
星期四, 1月 04, 2007
優化SP播放工程報告2──Analog Recording

前言
MD
的千變萬化,或許就是最吸引發燒友的地方。由不同格式、音源、錄音器材、播放器材,以至碟片、線材,任何一項都對聲音扣成影響。也許比不上換副耳機來 得簡單直接,但每項改善加起來威力也不小,單是觀察當中的微妙變化所產生的滿足感已教人興奮不已。在購入MD Deck JE480後,這種感覺尤其強烈。我沒有大規模搜購器材,反而不斷嘗試不同的錄音方法。最近我改用一種較少人提及的錄音方法類比錄音(Analog recording)。至於為何這麼少人提及呢?原因有幾個可能:一是操作繁複,音量設定難以掌握;二是光纖的低失真形象太深入民心,對線材要求也較低, 配搭也較簡單;三是大部份MD Deck都設有同軸(coaxial)輸入端子,類比無用武之地。事實上,我也是用光纖錄音的。沒法子,從前未擁有較好的RCA,只有條VDH光纖,我的 JE480又沒有同軸輸入。直至於影音展購入Zu Gede II,才有機會嘗試類比錄音。


評論篇
SACD

井上陽水・安全地帯Stardust Rendez-Vous Live (日版)
Analog
SACD Layer vs. DigitalCD Layer

SACD
層是不能以光纖或同軸輸出的,要錄音的話,只能以類比進行。我一直以為類比錄音一定比數碼錄音差,至少信息量一定輸蝕吧,但依賴著SACD的強大信息量,說不定能挽回一點分數。實際聽感的差距比想像中大很多。
SACD Layer
錄的聲音比CD Layer細緻,細節也豐富得多。SACD的特點──幼細的聲音顆粒、柔順的聲音質感、強大的信息量,小小的MD把它們一一的呈現出來。此外,SACD 音像明顯比CD立體,輪廓也比較清晰,結像力明顯比CD強。SACD不但定位出色,層次感也非常強烈。在某些地方,CD就顯得有點混亂,在此種節奏強烈的 唱片尤其明顯。
SACD
的信息量高之餘,高頻也是賣點之一。當然,你不能寄望透過MD能聽到超高頻,這是不可能的事,但仍可輕易的察覺到SACD的優勢。它們 之間的分別不只是量感上或伸延能力的差別,反而重點落在透明度的差異。SACD的高頻伸延足夠之餘,帶有是PLIKAQ的感覺,既清晰又不刺眼;CD的光 澤則顯得比較刺激,聽久了會疲勞。SACD的空間感也非常出色,能看到整個舞台的形狀,CD在這方面就有點遜色。始終空間感的表現是分析力的其中一種呈現 狀態,SACD明顯佔有這方面的優勢。
經過試聽後,發現兩者的差距都頗大,令我不禁懷疑,到底是SACDCD的差距真的很大,還是ZuVDH之間的分別?於是我又做了以下的測試。

XRCD

許美靜 靜聽十三首
Analog
XRCD vs. DigitalXRCD

這次以XRCD進行測試,主要是想測試一下ZuVDH的差別。
先探討一下人聲與樂器的質感表現。VDH表現的鋼琴聲是清脆利落的,卻有點尖銳,泛音也不太自然,太僵硬了。Zu的鋼琴聲有如絲質般細密柔順,聲 音透明,卻不失鋼琴應有的清脆。在打擊樂方面,VDH憑藉較大的動態對比,加上飽滿、富量感的低頻表現,聲音充滿躍動感。Zu則表現得比較溫文優雅,沒有 VDH的厚實,動態對比較微弱。人聲方面,Zu的聲線輕柔而富感情,一呼一吸都表達得非常自然,十分性感的聲音;VDH的聲音卻顯得有些僵硬,呼氣的感覺 不太真實。
以往我很少談及隨身聽的音場,但今次無論如何都要探討一下,因為音場算是ZuVDH之間距離頗明顯的一項。Zu的音場無論在寛度、深度,都比 VDH的大上一截。VDH的音場會接近聆聽者一點,Zu的會退後一點。個人比較喜歡有距離感的音場。除了音場的大小,Zu的層次感也比VDH清晰。樂器與 樂器能被準確的分辨出來,不會糊成一團,也不會有被刻意切割的感覺,不會影響樂音之間的連貫性。相比類比,VDH的層次感表現差強人意,經常出現混亂的情 況。
坊間普遍認為經光纖輸出的聲音會較硬,對此我也深表認同。事實上,光纖錄的聲音線條硬朗,細節表現清楚明瞭。相反,用類比錄的明顯地柔軟得多,線條比較幼細,細節比光纖更豐富但表現自然。個人認為XRCD的金屬味較重,用類比錄音有助中和這種味道。

類比錄音的問題
撇開聲音上的問題,使用類比錄音主要有三大難處。一是音量調整的問題。類比錄音不同於數碼錄音,數碼錄音會自動調整錄音聲量,類比錄音則靠手動調 整。調整需一定功夫,音量太大會出現爆音,太小又會減少細節,頗難掌握。二是對線材的依賴性。相對於光纖錄音,類比錄音較受線材的質素影響。事實上,百多 元的光纖線與六百多元的VDH The Optocoupler MK II之間的分別大大,要進行AB Test才知道它們之間的微妙分別。類比錄音就不同了,線材與線材之間的差距一聽了然。除了線材的質素外,線材的狀態也有很大關係。我在線材的兩個階段進 行錄音,兩個階段相差一個月左右,兩個之間的差距是十分明顯的。三是分曲問題。基本上一般的專輯是没有問題的,但當遇到歌曲之間没有間隔的時候,例如一些 概念專題、現場演出等,手動分曲是免不了的動作。

結語
比起MP3,個人認為MD最大的優勝之處在於感情的表達上,不知各位是否同意。而比起光纖錄音,類比錄音最大的優勝之處也在於感情的表達上。如果 你喜歡輕柔優雅的聲音,不妨試一試類比錄音,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。另外,用類比錄音能夠錄一些用數碼錄音錄不到的媒體,例如SACDDVD,甚至是 LP、錄音帶等等,玩味比較重。這篇報告只提供一個參考,談不上一個公平的比試,始終兩條線材的身價有一段距離。要是換了AudioQuest OPTILINK-5,結果可能又會不同呢。

錄音器材資料:
音源:Marantz SA8400
錄音機:SONY MDS-JE480
連接線材:VDH The Optocoupler MK IIOptical)、Zu Gede IIAnalog
碟片:TDK RXG Pro

播放器材資料:
播放機:SONY MDS-JE480
連接線材:Zu Gede II
耳機擴音器:C.E.C. HD53R Ver.8.0
耳機:Audio-Technica ATH-A1000

標籤:

 
posted by Sam.M Research at 星期四, 1月 04, 2007 | Permalink |


0 Comments: